未来防线

求生至死

星域事件, 星海长夜 三十七 -

求生至死

 

我们跑我们跑我们跑

有人说我们是生命的舞蹈

我们跑我们跑我们跑

就这样生存、繁衍、死掉

——137号文明的歌谣

 

        轰轰烈烈的星际探索热潮已经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据说还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不过我早就没什么兴趣再去搭理它了。二百年前,最早的一批探索者打出的旗号是“寻找地外文明”。找了两圈发现希望不大,只好把口号降格为“寻找地外生命”。这次总算有了成果,有一天那边突然发来消息,说在波江座ε星b表面发现了生命。于是世界轰动。但接着又补充道,都是些单细胞的,连细胞核还没有,离文明差着十万八千光年。人们的期望遭受了辜负,遂少有人再愿去关注。谁料过了一年,又发来新消息,说波江座ε星b发现了大型铈矿,大的令人发指,以至于有人质疑中子俘获生成元素理论的正确性。于是世界又轰动。移民,采矿船,运输舰纷至沓来。开采的方式简单粗暴:用核弹推动附近的小行星撞向波江座ε星b,把地表撞成熔融,然后铈土矿就会富集在特定的深度,最后一艘艘采矿船放下管道,把这部分矿藏抽走。至于遍布地表的那些生命呢?那些人指了指着几个培养皿:它们已经被人类保护起来啦。

        这就是这二百年来星际探索的缩影。老人端起了手中的茶杯,将水面上漂浮的茶叶吹开。尽管各种功能性饮品早已大行其道,老人还是钟爱这种古代的饮料。他抿了一口,继续说道:以太阳为中心20光年内,人类一共在9个星球上发现了生命,其中一种还是硫基生物。无一例外的是,所有生命的群落都和“文明”的标准有很大的距离。不过相较于文明的胚胎这样的宏大意像,人们更愿意把这些生命看成一个实验室里的课题,好像它们存在的价值仅限于供人来使用一样。讲到这里,老人有些愤愤不平地放下了茶杯。

        老人原是探索者的一员,他曾眼睁睁地看着陨石落向星球表面,把那里的生命送入毁灭的熔岩,却无力阻止。后来,他离开了探索新行星的队伍。我找到他的时候,他正管理着一个行星中转站,这里通常用作给那些星际旅行的飞船提供必要的补给。老人似乎并不喜欢这个工作,言谈中他常常自嘲为“守墓人”。但我一度感觉他的心并未衰老,就像一个不堪尘世污浊而辞官回乡的隐士。虽然言语常常激愤,却怀揣着对人类的赤诚。

        早在上古,人类就意识到能源和材料是支撑文明的两个必要因素。后来,能源危机已经随着可控核聚变的发明而近乎一劳永逸的解决。但材料的耗散是无止境的。伴随着地球矿物资源的枯竭,人类不得不把目光放在宇宙的其他行星上。随着技术的逐步完善,寻找新的物质资源逐渐取代发现地外生命成为了星际探索的主要目的。而老人正是这场剧变的亲历者。他为曾经的理想追寻了半生,却在某一天被告知理想必须让位于欲望。于是他逃到了这里,在每天目睹着一艘艘运输舰的往来的日子中,垂垂老矣。

        我明白他和我之间已然有一道横亘信仰的鸿沟,但我仍希望向他表达我的看法,或者说表达人类主流的看法。我为老人续上一杯茶,试探性地低语:或许一个物种只有先保障了自己的生存,才会去做那些关于未来的畅想。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舍弃一些东西。我的用词尽可能的模糊,以免冒犯到老人。

        老人露出了似笑非笑的表情,似乎想反驳什么,他张开了嘴,但什么也没有说。寂静了许久,老人突然发问:你听说137号文明吗?

        是137号生物群。我纠正道。在比邻星的137号行星上曾经发现过几种生物,虽然它们的形态还极为简陋,也无任何智慧可言,却已经是地外最为高级的生命形式了。我不知道老人谈起它们是何用意,但还是选择继续倾听下去。

        老人将杯中的茶一饮而尽,闭上眼睛,像是回到了他的记忆里。

        比邻星的137号行星很引人关注,其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很小,这意味它尽管处于三星系统中,却并没有受到另外两颗恒星的影响。这对于生命的存在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它避免了四季更替带来的极寒和酷暑。唯一的问题是,这颗行星在宜居带以外。这意味着它并不能接受到足够的光辐射以维持生命所需的温度。

        这一点几乎足以宣判它的死刑了。但是幸运的是,137号行星还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它自转极慢。这样,昼半球就有足够的时间去接受阳光的照射,以此提升自己的温度。这两种极端相互综合之下,阴差阳错的为生命提供了温度的保障。但保障只是暂时的。当夜幕降临之后,寒冷将席卷这颗星球,地表将会在零下120°C的环境下持续一个月,没有任何物种能捱过这个长夜。

        所以这个星球上的生命,自从它们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得不向迎着阳光奔跑,以他们脚下土地自转的速度奔跑。只有这样,它们才能永远站立在昼半球上迎接阳光,维持着生存所需的温度。驻足只会发生在死亡之后,或者说,对它们而言,“驻足”与“死亡”同义。

        137行星赤道位置线速度约为500公里每地球日。残酷的条件逼迫着生物不断进化。据我们登陆时的调查结果,这颗行星的生物分为两个营养级。生产者是一种箱型生物,体型从1立方分米到40立方分米不等,其表皮能进行类光合作用。该生物躯体3/4都是气囊,使之能够漂浮在空中。它们通常依靠空中的的飘尘摄取必须的微量元素。这是137行星独特的环境所铸造的。由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温差极大,在晨昏线交界处会产生巨大的气压差,气压差通常会带来猛烈的风暴。而137星球上的生产者则可借助气囊的浮力在风暴中向昼半球移动。毫无疑问这种完全借助外力的移动方式效率极低。事实上,只有约10%的个体能够环绕着这颗行星旅行一圈。但是这种生物极强的繁殖能力弥补了这个缺点。我们把这种生物对标为地球上的植物。

        至于那些未能成功按照原定计划飞走的植物,则大多会成为这个星球另一种生物的食物。即137星球的第二营养级。这种生物形态与怪诞虫类似,共六对足,背部的骨骼连有翼膜,可供其进行短距离的滑翔,但体型要大得多。在对相聚10km的六个地点随机采样统计中,这种生物平均长度为120公分,平均体重20公斤。这种生物的移动速度极快,且表现出惊人的耐力。在对某一生物个体的跟踪测试中,其在一个小时之内连续移动了90km。进一步的解剖表明,该生物的肌肉系统极为发达。与之对应的是,这种生物的大脑超过一半的神经元,都需要处理运动相关的信息。可以说,这种生物的一切特性都是为了适应这颗星球的环境而存在的。

        我打断了老人的回忆:在我看来,这些生物夸父逐日般的毅力确实值得赞叹。但是我们赞美它们更多是出于对自然的崇敬,而非是这个物种本身的伟大。毕竟,它们离文明还相距甚远。

        然而老人显然已经习惯了被打断。他以极其平静的语气继续讲道:准确的说,它们与文明不是相距甚远,而是渐行渐远。考古的发掘表明,在一亿两千万年前,那种状如怪诞虫的生物已经有了明显的社群关系。维系这种关系需要个体拥有简单的语言能力。我们还挖掘出了一些圆环形的化石,自然界不会有那种东西。我们分析那极有可能是它们制造出来,用于协助奔跑的轮子。

        你说什么?我难以抑制内心的震撼,忍不住发问:在一亿两千万年前,这个星球上的生物就掌握了语言能力和制造工具的能力?

        不错。老人缓缓答到。我们当初发现这件事时,比你还要震惊得多。和它们相比,同时期地球上的生物也只能相形见绌。如果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文明的诞生已经近在咫尺。但一亿两千万年后,我们看到的地表却只有跑得飞快的大只虫子。

        所以,它们的进化过程被打断了?我试探性的问道。是137星遭到陨石撞击了吗,或者是受到另外两颗恒星的影响而发生了轨道偏移?可就我了解,137星历史上似乎并没有发生过任何大规模的灾难啊?

        不。老人摇了摇头。这场灾难在一开始就笼罩在137星的生命身上了,只不过没有人意识到而已。你应该学过,固态星球的经常会发生地质构造运动,比如地震。而地震的结果,往往是星球自转加快。

        是的,行星的角动量守恒。我说出这句话时,猛然联想起137行星表面生物的生存模式,心中升起一道不好的预感。

        老人接着说道:就在一亿两千万年前,137号行星上生命进化的关键阶段,恰好遇到这颗星球进入地壳运动相对剧烈的周期。在大约100万年的时间内,构造运动使这颗星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了百分之二。所以每天星球表面的生物奔跑的距离也必须跟着增加百分之二。生物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捕食更多的“植物”。不过捕食活动本身也需要奔跑。综合换算下来,这种生物平均奔跑速度必须提升15%,才能度过这次危机。这件事成为了进化的分水岭。生物需要跑的更快,更快就需要更多能量。但是有得必有失,个体总的能量摄入是有限的,他们要想跑的更快,就必须放弃别的器官。从化石来看,他们的骨骼直径和长度都有所增加——这意味着骨骼肌变得更加健壮,而代价则是它们的脑容量缩小了20%。奔跑需要大脑有更好的身体协调能力,所以我们推断,退化掉的应该是关于语言能力的那部分大脑。事实上,在那个岩层之上,我们再也没有发现任何形成群落或者使用工具的迹象。再后来,听觉神经,嗅觉神经,一切与生存关联不大的组织都被他们退化掉了。最后,这些生物一步步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他们的技能树点歪了。我应和着。这是一条进化的不归路。

        为了肌肉抛弃脑子。这在我们看来或许很蠢。但是当这个岔路口真正降临到137号文明面前时,他们其实别无选择。跑得足够快的个体才能繁衍下去,而坚持保持脑容量不变的个体则统统被淘汰。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环境,它们什么都可以舍弃。但它们能战胜环境,却无法战胜宿命。因为灾难不会结束,137星球的地质运动从来没有停息。距一亿两千万年前的转折发生之后,那里又经历了无数次地震。如今星球的自转速度,比当时还要快上20%,而且今后还会越来越快。但生物奔跑的速度现在已经接近极限。可以预见的是,它们已经进入灭亡的倒计时了。老人看着我说。有人觉得大自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很残忍。其实这没什么。真正的残忍是让你追随着环境进化了几亿年之后,在你变异得面目全非之后,在你学会为了生存可以抛弃一切之后,它突然在某一个清晨告诉你说:你们的路一开始就选错了,所以,灭绝吧。而那个文明的生物,它们的大脑此刻连产生绝望的资格都没有,它们只会发现自己的脚步越来越追不上阳光,最后一头栽倒在长夜里。

        我叹了口气:如果它们能早些发现自己还有另外一种生存方式可以选择就好了。在它们掌握语言和使用工具之后,如果它们能放慢脚步,尝试修建一个能过夜的巢穴,哪怕只熬过了一夜,今天在137行星上的也一定会是个伟大的文明。

        老人的表情愈发木然:不会的。他说。你能发现的一切,都是世界让你发现的。137号星球的生命在进化伊始就伴随着奔跑。在它们眼中,追上阳光是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为了奔跑,可以放下一切。这个信念不是经验的总结,而是先验的真理。漫长的进化早就把这样的生存方式镌刻在了他们的基因里。所以它们绝无可能去怀疑这样的生存模式,更无可能去改变它。在进化的一开始,灭绝的结局就已注定。

        老人的语气近乎喃喃自语,他望向空中星际运输舰发动机留下的云迹。在那艘飞船里的人类,一样深信着资源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啊。老人沉默了。

作者:周行

编审:三十七

版权所属:星海长夜组委会

 

评委评语:
        “整篇文章构思奇妙,用一个物种的进化来揭露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小博大。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目光,整体脉络把握较好。可以适当对部分语言进行修饰加工。”——狼魂 4分

        “一个很好的点子。设想了一个位于比邻星的外星文明,也对星球上的生物进行了设想。文章最后对人类生存的思考是点睛之笔和升华之处,也有对长夜的点题,但叙事还有待加强,描述性的语言要减少比例。4千字有些少了,后续可以扩充到1~2万字。
        同时要说明一下,作者可能是为了本次征文,强行往《三体》上靠,所以科学性上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以下是在宇宙沙盘上模拟的结果:            
        比邻星只有129个木星质量,温度3300k,宜居带靠近恒星,在公转周期为36天时,行星就已经脱离了宜居带。
        而要想赤道线速度达到21km/h,且同时满足存在一个月的长夜,行星质量大概得在1.5~2倍地球质量。
        一个恒星质量如此小的星系里能否形成大型类地行星很难说,尤其是公转轨道还十分靠近恒星。
        除此之外,恒星也无法提供足够热量。即使降低行星反射率并加强了温室效应(相对于地球),但还是挡不住剧烈的降温。也就是说,夜间下降的温度无法在白天恢复正常。最终的情况是白天-47摄氏度,夜间-70摄氏度。
        因此我建议,修改偏心率低的设定,将其设定为近心端位于宜居带以内,远心端位于宜居带以外。中心恒星质量要增大,温度也要达到7000k左右。这样远心端损失的温度会在近心端快速恢复。但由于近心端转速快,所以生物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的行动。同时自转速度可以适当的修改以符合生物特性,或反之。这些还需作者好好考虑。”——冷霄逸 4分

        “文章逻辑严密、结构清晰,虽在文笔上略有不足,但对于科幻小说来讲已是差强人意。本文的映射性较强,虽然全篇在写‘137号文明’,也并没有太多观点性句子表述,但可以从中看到另一个世界,读出不一般的思考。篇幅上也恰到好处,通过‘守墓人’的回忆讲完了故事,加之‘我’的对话使其不显乏味。求生至死,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宁安 4.5分

        “好一个求生至死!
        虽然在少部分细节上处理得还不到位,但文章主旨发人深省,让人不禁感叹作者思考之深。科学性和故事性都非常突出,设定也较为新颖。是一篇具有一定高度的短篇科幻小说。”——三十七 5分

        “具备良好的科学性和独到而严谨的科幻思维。难得的短篇科幻佳作。”——星月梦想 5分

最终得分:4.5分(满分为5分)

2020 ©未来防线 | 辽ICP备1900286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